嗨醫鏈接全球好醫,互聯網+消費醫療共享平臺“嗨醫”上線

2019-09-25 18:16:47 來源于:新眾網
根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中國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》統計數據顯示,截止至2017年,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為6.2萬億元,...
根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中國大健康產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》統計數據顯示,截止至2017年,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為6.2萬億元,預計202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突破10萬億元。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、收入水平提高、消費升級,消費醫療迎來新一輪機會,針對消費醫療信息獲取和在線服務的互聯網垂直平臺也呼之欲出,嵐時科技旗下的“嗨醫”平臺應用而生。

嗨醫是一個“互聯網+消費醫療”共享平臺,通過專業醫師團隊甄選全球范圍內各領域領先的醫美、齒科、婦科、產科、輔助生殖、疾病預防、健康管理等專業醫療機構,打破空間限制,幫助客戶找到全球好醫院、好醫生、好技術,共享全球智慧帶來的醫療研發最新成果。

嗨醫平臺始終恪守醫療本質,以達成客戶滿意度為目標,以信任和口碑傳播為路徑,通過互聯網技術深度鏈接客戶社群,實現醫療資源和用戶需求的精準匹配。

嚴選品質機構,保障醫療質量

在醫療機構的選擇方面,“嗨醫”平臺堅持“正品”和“精品”兩大原則。所有的國內機構必須是經過衛健委和工商認證,三年無重大醫療事故、有自有專家團隊、有技術專長、口碑良好的機構。海外機構則需獲得美國或歐盟衛生部門權威認證,享有專利技術和國際聲譽的醫療機構。目前合作的機構包括國內的聯合麗格醫生集團、陽光整形集團、同步齒科集團,美國FSAC加州生殖中心,瑞士LACLINIC抗衰老診所等知名機構。

項目遴選堅持“寧缺毋濫、只求精品”的原則。由經驗豐富的運營總監和臨床大夫組成的21人專家評審組把關,一個新項目需要經歷資質審查、現場陌拜、手術觀摩、服務評估、口碑調研等11道審核程序方能上線,上線后還要根據用戶反饋進行每月持續評級和權重升降級制度,精品品質把控。對于供應商嚴苛選擇和精品路線,更能夠讓平臺用戶聚焦,減少選擇成本。

重視線下服務,線上線下閉環

重醫療基因的“嗨醫”團隊更注重服務體系的搭建,平臺從一開始就建立了完整的在線咨詢團隊、臨床醫療團隊、法律顧問團隊、保險團隊、會員運營團隊、線下陪護團隊,為線下交易保駕護航。目前服務團隊已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完成落地駐店,并將在一年內覆蓋30個城市。

“嗨醫”深知,不同于零售電商可在線上完成全閉環。醫療的本質是服務,最終在線下完成閉環。因此將沿襲“不怕做重”的基因,持續構建“線上線下一體化”的閉環模式。

幫用戶找到好醫院、好醫生,幫醫院找到精準用戶

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、和醫療行業的傳統屬性,用戶在尋找醫療資源的過程中會面臨決策困難,嗨醫的初衷正是為了幫忙找到好醫院、好醫生。嗨醫客觀評估每家入駐機構的技術力量和診療特色,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為用戶進行精準匹配。

嗨醫基于自己的大數據平臺,藉由覆蓋全國的客戶網絡系統,與全國千家合作商,精準分發和匹配上游醫療資源和下游用戶需求。幫助醫院精準找到匹配自己醫療項目和價值定位的用戶。

信任關系代替媒介傳播,降低醫療機構獲客成本

不同于公立醫療機構基于醫保和口碑的自然流量,私立的消費醫療機構無論是在初創階段、還是成熟階段,都面臨持續獲客的難題。傳統的獲客方式是基于廣告投放的非精準信息傳播,帶來的結果是獲客成本高企、不持續、廣告??土魍?。且目前的信息傳播更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,“嗨醫”平臺是第一家基于“熟人社交”的的醫療信息傳播和交易撮合平臺,它的基因具有三個天然優勢:

1,解決信任問題:選擇一家醫院和醫生,不是相信廣告,而最值得信任的是自己的家人、朋友在那家醫院治療后有口碑推薦;

2,低成本傳播:不用投入廣告費,熟人之間通過互聯網工具、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,高效、小范圍、去中心化傳播。

3,自發式傳播:綁定關系,形成醫院、分享者、患者之間三者共贏模式。把節約下來的費用反哺給患者,回歸醫療品質,并讓分享者因為推薦好的醫院、醫生、案例而獲得一定的獎勵,讓患者精準找到醫院享受到高性價比的醫療服務,分享者、患者會因為滿意度和口碑,進行持續性主動傳播,幫助醫院持續獲客,形成信息流和業務流閉環。

互聯網+醫療的創始團隊基因,懂互聯網,更懂醫療。

傳統互聯網醫療平臺或由IT工程師打造的軟件系統,對于醫療涉獵不深;或由醫生主導的問診或轉診平臺,對于互聯網技術不甚了解。而互聯網醫療平臺對于線上流量運營、線上交互、線下服務流程、醫療資源整合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,嗨醫品臺核心團隊“互聯網+醫療”的復合基因正是契合了互聯網醫療平臺所需要的團隊特質。嗨醫平臺的核心成員一半來自于BAT互聯網巨擘,另一半來自于知名三甲和知名連鎖私立醫院。

五大資本助力

快速增長的朝陽賽道、優秀的商業模式和出眾的創始團隊獲得資本的青睞,嗨醫已獲得五家知名投資機構注資,包括源碼資本、經緯中國、元璟資本、普華資本、梅花創投。

相關閱讀